服务热线:18408841253
http://hjtg.th371.com?InvCode=WN37626
国际交流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许嘉璐: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6/28 14:22:02 浏览:

思响哥按:


中华文化蕴含着适合人类发展的智慧,而中国要成功地同世界分享中华文化仍然面临大量挑战。我们不能用抽象、标语口号式的话语去宣传推广中华文化,而需要靠三个板块的共同努力。一是国家、政府、政党间的交往,二是学术层面的交流沟通,三是民众间的往来。


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创造了方便条件;世界文化格局有何变化,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最需要做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聆听专家的见解。


来源 | 《人民论坛》

作者 |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 许嘉璐



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三大板块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靠三个层次、三个板块来实现。


国家之间、政府政党之间的交往


因为各国的政府和政党掌控着外交的手段、人员往来的关卡,以及军事和警察的力量。为了稳定局势,必须进行国家与国家、政党与政党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中渗透着文化因素,并对世界产生影响。但是这个影响背后的第一支撑力是经济、军事实力,即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谓的“硬实力”。如果今天的中国还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是不会理我们的。当然经济的背后也需要有军事的支撑。


政府和政党之间的交往也需要软实力。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出国访问,李克强总理以及其他领导人出国访问,在国际事务中我们拿出的方案都是本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例如2014年7月,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终于和伊朗就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长期以来,美伊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双方剑拔弩张,弄不好可能引起地区性的和世界性的大战。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坚持和平解决的方向,发挥积极斡旋作用,弥合各方分歧,为最终达成和平协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如东海问题、南海问题,这两个问题大家知道得更多一些。这几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和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让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困难,围绕钓鱼岛等东海问题出现紧张局势。但是我们中国怎么处理东海问题的呢?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安倍晋三,2015年11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首尔应约会见安倍晋三,11月22日东亚峰会开幕前,李克强与安倍站着进行了约5分钟的简短交谈。这说明,虽然有争议,但我们仍然希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斗而不破,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在南海问题上,第一,我们底线亮出来了;第二,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我们背后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可是我们拿经济、军事实力做后盾来和平谈判,而不是要诉诸武力。


至于说我们和英国、法国、德国、印度、非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我们周边的缅甸、老挝等国家一贯坚持以邻为友、以邻为善的理念,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这点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国际关系的稳定和不稳定。


学术研究


学术归根到底是讲“理”的,习近平主席这么做,背后的理是什么?李克强总理背后的理是什么?都要靠学者研究来提供。但这些学者不是一般的学者,用西方的话叫“公共知识分子”,也就是除了关心自己的研究小领域之外,还关注现实问题,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天下大事的学者。


这个板块也非常重要,向上可以影响到政府决策,最典型的是智库,但是又不限于智库。约瑟夫·奈不是智库成员,但他的“软实力”理论就起了作用,影响了克林顿、小布什以至于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向下,公共知识分子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影响大众。


学者和学者之间需要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对话交流的前提是承认对方、接受对方,当然最好尊重对方。尤其是中国人,更应该在对话当中学习对方,用他们的长处来补充我们的不足。


民间交流


通过商贸、旅游、通婚(虽然少数但是很重要)、留学等方式广泛接触与交流,这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民意基础。


简评


现在做得最好的是政府板块,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政府。但政府后面的“根”不深不广,学术板块还比较弱。除了国家的智库,我们一般学术界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可供中央参考的?有多少学者把自己的高深理论、研究成果向大众普及了?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个板块问题也不少。因为我们中华文化在民间普及得不够,所以,当大众交往的时候,中国百姓、中国游客给外国人看到的,只是我们文化中另外一部分,例如“土豪”、没文化、没素质等让人家看不起的一部分。


总体说,由于经济的崛起,世界已对中国刮目相看;但同时世界上反对、质疑等负面看法,多于对我们的认可。应该说,这种现象也有历史的原因。中国最近几百年一直处于自我封闭或被包围、被封锁状态,世界对中国太不了解了。现在我们虽然开放了,但仍然被西方国家包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容易被丑化。所以目前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还主要是靠政府的经济实力与外交政策,后面两块跟不上。相对于西方对我们的影响来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还是相当微弱的。



世界文化格局近些年来有哪些趋势性变化?


从大的形势看,当今世界还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统治的世界。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也不可避免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侵蚀。人性本来就有善恶两面,西方文化助长了人性的恶,而且给予了理论依据。例如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走到极端就是个人中心主义,“我是世界中心”,“我想怎样就怎样”。流行在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现象,几乎都和这有关系。再看看国外,IS(“伊斯兰国”)坐大,巴黎恐怖袭击,马里爆炸,美国枪击案……包括西方文化自身和现在的美国,也深受其害。


在西方的学术界,有学者已开始意识到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现代化、工业化传统所导致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使人类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他们有一批智者觉悟了,于是对这些传统开始质疑、批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一种新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欧洲。


其实真正反美最强烈、最深刻的、时间最久的,不是朝鲜,不是中国,而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所以2015年中国倡议的亚投行,英国率先加入;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接连访华,都是这个历史趋势的反映。现在中东、北非的乱象,IS的出现,又进一步促使欧洲的大众意识到了,是前些年美国小布什捅了马蜂窝,造成现在几百万的难民。美国远隔大洋过不去,难民全都涌入了欧洲。虽然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和本质,可是这个具体事情也加入到了新的趋势里来。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人类要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四个关系——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对比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华文化能够最恰当地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繁衍,走向幸福。


身与心,也就是人的动物性和灵魂追求之间的关系。人是动物,古人讲“食色,性也”,饮食和繁育后代是动物性的表现,但人区别于动物的东西就在于灵魂,有思想、有道德。人需要从思想、道德中体现人性,通过灵魂的追求超越动物性。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个体间、群体间的相处。中华民族意识到,一个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只有和其他个体、群体和谐互动,才能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并依此形成了完善的伦理规范。人和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今天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关联,对人在天地间的角色有着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对生态的过度索取和肆意破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和大自然有着丰富深刻的互动,在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中,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哲学。我们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将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整个宇宙都视为自己的朋友,形成了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传统。在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既包括对生和死的探究,还包含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展望。中华民族不仅仅关注当前的发展,还关心着子孙后代,并把最珍贵的品德代代相传,写成了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


中华文化是全世界文化里最富的“矿”,为了中华民族真正能实现几千年前的梦想——大同世界,为全人类的福祉,我们有资格、有义务,把它介绍给世界。


可是西方人大多不了解中国。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还有一批人,有人连古代也不了解,更不了解现代中国。而我们恰好不会叙述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关系。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中华文化蕴含着适合人类发展的智慧,但中国要成功地同世界分享中华文化仍然面临大量挑战。我们不能只用抽象、标语口号式的话语去宣传中华文化,而需要靠三个板块的共同努力。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


顶层设计

第一,国家层面需要做好文化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已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论述。但是中央还没有专门下发有关文化建设发展的红头文件。现在各省市都在努力发展文化事业,也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很大进步,但是总揽全局看,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也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各省也没有顶层设计,党委做出与文化发展有关的表态或者决定,也多属于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


顶层设计,这是中央要做的工作。顶层设计之后并不等于是13亿人齐步走,应该是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传承,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其能。根据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我觉得这个顶层设计是“待之欲出”了。为什么“待之”呢?因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周边安全形势仍很复杂,腐败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中央要处理这些比文化更紧迫的事。所以我觉得要“待之”,耐心等待。


学会讲述中国故事

第二,应该鼓励、支持学者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而且形之于文字,声之于口头表达。要学会讲述中国故事。


习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特色就在于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包括共产党领导,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民主协商,也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协商”这种用法已经有几千年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不同,我们的政治制度必然跟西方的制度不同。


重拾文化自信,学界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走出书斋到民众中去,用贴近百姓的语言讲清楚传统文化,激活存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二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挺起民族文化的脊梁,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占据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中国的学者要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中华文化的理念托起“一带一路”,并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服务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和世界的智者们一道,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带领世界走出西方对立、对抗思维的局限,抛弃“零和游戏”和“丛林法则”,为构建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此外,现在又是信息多元化时代,真正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人已很少,更多是靠网络、靠手机接受信息。这个时候更需要学者会利用新媒体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提升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

第三,民众方面,只有提升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才能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而非糟粕展现出来,打开不同文化交流的通道,建立友好和睦的情感纽带。




如何塑造中华民族之心?


当今中国,文化普及工作既是关键又是难题。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破坏,但文化基因仍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需要我们去唤醒。我认为,要靠“三个系统”来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之心。第一是学校系统,第二是社区,第三是宗教。


学校

学校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好的环境。如何把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人类建立教育制度的初衷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对人生方向、人生价值的指引,其根本是灵魂的塑造。自190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旧学,兴办“洋学堂”开始,中国的教育传统被西方工具主义逐步侵蚀,并最终彻底断绝。学校越来越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信仰、伦理的培育,并且整个社会也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今天中国的文化断层。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的种子。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要从学校抓起。一个好的学校,最核心的是一种良好的氛围,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适于学习、思考、辩论、合作,充满欢乐的空间。这就要靠教育的改革,目前教育这个小领域也没有顶层设计,也是待之欲出。


社区

社区是指具有稳定互动关系的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军营、村镇、居民小区等。社区是我们的生活空间。看看我们从前的社区,在一个村子里,村东头来个客人,村西头都知道,没准还端碗饺子过来;谁家有事情,盖房子、娶媳妇、死人了全村都来帮忙。城市的社区,不管是上海的弄堂,还是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彼此的关系也很融洽,一般都是不锁门的,即使是锁门防贼常常也是把钥匙交给邻居的。现在的社区怎样呢?大家住在像鸡笼子一样的楼房里,房门紧闭,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不仅如此,有时还要你防我、我防你。我们应注重建设社区文化,把原子化的个人重新联系起来。要引导社区中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体会与践行伦理道德,人与人之间重建信任,让社区成为“守望相助”的温馨环境。


宗教

宗教几乎和人类同龄,所有宗教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关怀,都聚焦于终极关怀,也就是人生最大的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人生如何从痛苦中解脱,以及对宇宙的关注。宗教是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本土宗教只有道教,但中华文化包容、和合的特质,使得佛教等外来宗教共存于华夏大地之上,并相互交融。宋代之后,儒释道三家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主体。儒家文化中的尊祖敬宗、利己利他,以及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被佛道二教吸收;佛道二教的哲学思辨,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的淡然也影响了儒家文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宗教具有两面性,即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面,和不利于和谐的一面。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都能既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又制约了其消极性。如果我们能以史为鉴,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面,就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增添巨大的力量。


小结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转型需要百年,世界的转型时间更长。首先看我们自己怎么做,做的成果如何。现在我们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上海合作组织等,都是在努力构建一个让我们能够充分进行文化交流的环境,这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自身先要做好。现在国内有很多偷奸耍滑的、碰瓷讹人的、肇事逃逸的,这些人要参加到“一带一路”来,定会“一块肉坏了满锅汤”;公司和公司之间,如果弱肉强食、唯利是图,人家是要把你赶出来的。所以,首先自己要做好。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华文化是最适合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幸福的文化,我相信中华文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接受者会越来越多。只要是半壁江山,全世界70亿人有35亿赞赏中华文化,世界面貌就改变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构成中国画的十大要素是什么?

画院简介 | 新闻资讯 | 书画名家 | 精品画廊 | 国际交流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迅华科技陕ICP备16006773号